足阳明胃经单45穴,起于承泣穴,止于厉兑穴。各穴位采用艾灸疗法可治喉、肺疾患上腹及胃肠等作用。本文简单介绍足阳明胃经的每个穴位取穴方法及艾灸的功效。
足阳明胃经学位图
1、承泣穴
【取穴方法】正坐仰靠,或仰卧,正视时在瞳孔直下方,当眶下缘与下眼睑交界处取
【作用功效】主:泪出目痒、远视臨、夜盲喝醉
【灸法】不宜灸
2、四白穴
【取穴方法】正坐仰掌,或仰卧,正视时在瞳子直下一寸,于眼窝下骨孔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头疼目眩、目赤生翳、眼睑阚动、目痒流泪、口眼喝斜
【灸法】灸1-3壮
3、巨髎穴
【取穴方法】正坐仰靠,或仰卧,正祝时在瞳子之直下方与鼻翼下缘平齐,相当于鼻唇沟的外侧
【作用功效】主:风寒鼻塞、唇類肿痛、口喎wai目晌、青盲无见、远视跪跪、面风版肿
【灸法】灸1-3壮
4、地仓穴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在口角旁四分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偏风口眼喝斜、牙关不开、齿痛颊肿、失音不语眼动、远视臨腕、昏夜无见
【灸法】灸3-5壮
5、大迎穴
【取穴方法】側伏或侧卧,使闭口鼓腮,当下颔骨边缘出现沟形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风痉口痞、口噤不开、唇吻晌动、颊肿牙痛、舌强不能言、目痛不得闭、口喝数欠、风壅面肿、寒热痹疬
【灸法】灸3壮
6、颊车穴
【取穴方法】侧伏或侧卧,在下颔角前骨陷中,当咬牙时有肌肉隆起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中风牙关不开、失音不语、口眼歪斜、颊肿牙疼颈强不得回顾
【灸法】灸3-7壮
7、下关穴
【取穴方法】侧伏或正坐,闭口,于耳前顓骨下探求骨陷处,试令患者张口,穴闭处是
【作用功效】主:偏风口眼喝斜、耳鸣、耳袭痛痒出脓、失欠、牙关紧急或脱臼、齿痛
【灸法】灸3壮
8、头维穴
【取穴方法】正氅或仰卧,从神赃六旁开4于5分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头风疼痛如破、日痛如脱、泪出不明
【灸法】禁止灸
以上头面部六位,主:头面、目、鼻、口、齿病
9、人迎穴
【取穴方法】正坐仰面,或仰卧,靠胸锁乳突肌前缘,平结喉两旁,按取动脉应手处是穴
【作用功效】主:吐逆霍乱、胸满、喘不得息、咽喉壅肿、食不下
【灸法】禁止灸
10、水突穴
【取穴方法】正坐仰面,或仰卧,在人迎与气食之间,当胸锁乳突肌前缘取之
【作用功效】主:咳逆上气、咽喉壅肿、短气喘息不得卧
【灸法】灸3壮
11、气舍穴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在人迎穴直下,当锁骨的上缘与天突平齐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咳逆上气、肩肿、项强不能回顾、喉痹咽哽、饮食不下、瘿瘤
【灸法】灸3-5壮
12、缺盆穴
【取穴方法】坐或仰卧,在锁骨上禽之中央,当天突穴旁开4寸,或男f乳头直上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喘急、息贲、咳嗽、胸满水肿、瘰疬寒热、缺盆中肿外贵、伤寒胸中热、喉痹
【灸法】灸3-5壮
13、气户穴
【取穴方法】正当或仰卧,当癡玑穴旁开4寸,或男子乳头直上靠锁骨下缘取之
【作用功效】主:咳逆上气、胸背痛、支满嘴急不得息
【灸法】灸3壮
14、库房穴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当华盖穴旁开4寸,或男子乳头直上第一肋闻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胁满、咳逆上气、呼吸不利唾脓血浊沫
【灸法】灸3壮
15、屋翳穴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当紫宫穴旁开4寸,或男」乳头直上第二肋间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咳逆上气、唾脓血浊痰身肿、皮肤痛、瘓疚不仁
【灸法】灸3壮
16、膺窗穴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当玉堂穴旁开4寸,或男予乳头直上第三肋间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胸满、短气不得卧、肠注泄、乳痈寒热
【灸法】灸3壮
17、乳中穴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于乳头之上中央取之
【作用功效】主:
【灸法】禁止灸
18、乳根穴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当中庭穴旁开四寸,或男子乳头直下,第五肋间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胸下满痛、臂痛、乳痈凄凄寒热、霍乱转筋、四肢蹶逆
【灸法】灸3壮
以上颈胸部穴位,主:喉、澌、肺疾患
19、不容穴
【取穴方法】仰卧,在巨阙穴旁2寸当肋骨下际取之
【作用功效】主:胸满痃癖、胸背肩胁引痛、心痛、唾血、喘咳、呕吐、痰癖、腹雷鸣、不嘈食、疝瘕
【灸法】灸5壮
20、承满穴
【取穴方法】中卧,在上脘穴之旁2寸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腹胀肠鸣、胁下坚痛、上气喘息、饮食不F、肩息膈气唾血
【灸法】灸3-7壮
21、梁门穴
【取穴方法】仰卧,在中脘穴旁2寸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胸胁积气、饮食不思、气块疼痛、大肠滑泄、完谷不化
【灸法】灸3-7壮
22、关门穴
【取穴方法】仰卧,在建里穴旁2寸处
【作用功效】主:积气胀满、肠鸣切痛、泄判不食、挟脐急痛、疟疾振寒、遗溺
【灸法】灸3-7壮
23、太乙穴
【取穴方法】仰卧,在下脘穴旁2寸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心烦、癫狂吐舌
【灸法】灸3-7壮
24、滑肉门穴
【取穴方法】仰卧,在水分穴旁2寸处
【作用功效】主:蜘狂,呕逆叶血、重舌舌
【灸法】灸3-7壮
25、天枢穴
【取穴方法】仰卧,在脐之正中旁开2寸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奔豚、泄泻赤自痢、食不化、水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呕吐霍乱、女人癥瘕血结成块、漏下、月水不调、淋浊带下
【灸法】灸3-7壮
以上上腹部穴位,主:上腹及胃肠病
26、外陵穴
【取穴方法】仰卧,在阴交穴旁2寸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
【灸法】灸5-10壮
27、大巨穴
【取穴方法】仰卧,在石门穴旁2寸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小腹胀满、烦渴、小便难、痍疝、四肢不收、惊悸不眠
【灸法】灸5-10壮
28、水道穴
【取穴方法】仰卧,在关元穴旁2寸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三焦热结、大小便不利、疝气谙坠、小腹胀痛、腰腹痛、胞中有艘、子门虚寒
【灸法】灸5-10壮
29、归来穴
【取穴方法】仰卧,在中极穴旁2寸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奔豚七新、阴丸上缩入腹、妇人血脏积冷
【灸法】灸5-10壮
30、气冲穴
【取穴方法】仰卧,在曲骨穴旁2寸腹股沟上1寸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心腹胀满、逆气、奔豚、疝、腹痛、阴肿茎痛、妇人月水不利
【灸法】灸3-7壮
以上下腹部穴位,治:下腹、生育、小溲疾患及胃肠病
31、髀关穴
【取穴方法】仰卧,从气冲穴至伏兔穴作一连线,按取大转子的前下方,在直线上正当会阴穴平高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腰痛、膝寒、足麻木不仁、黄疸、痿痹、股内筋急、小腹引喉痛
【灸法】灸3壮
31、伏兔穴
【取穴方法】正坐,用力伸腿,从膝盖骨上缘上量6寸起肉处
【作用功效】主:脚气、觫冷不得温、讽痹、人诸疾
【灸法】禁止灸
33、阴市穴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从滕盖骨上3寸,当犊鼻和伏免的连线上取之
【作用功效】主:腰膝亵、痿痹不仁、不得屈伸、寒疝、小腹痛满、少
【灸法】禁止灸
34、梁丘穴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从滕盖骨上量2寸,当犊鼻和伏兔的连结上取之
【作用功效】主:膝痛、冷痹不仁、不可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
【灸法】灸3-7壮
35、恢鼻穴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在酸盖骨与胫骨结节处,外膝眼陷中取之
【作用功效】主:膝痛不仁、难以屈伸、脚气
【灸法】灸3-7壮
以上膝上部穴位,主:下肢膝股局部疾患
36、足三里穴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从犊鼻穴下量3寸,距胫骨前绿约5分,当筋骨(胫骨前肌与胫骨前缘)之间取之
【作用功效】主:胃中寒,心腹胀痛、胃气不足、逆气上攻、肠鸣食不化、大便不通、腰痛膝弱、疝气、脏气虚惫、恶闻食臭
【灸法】灸3-15壮
37、上巨虚穴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在足三里穴下3寸,当足三里穴与下巨虚穴连线时中点
【作用功效】主:偏风、脚气、腰腿手足不仁、足胫酸、骨髓冷疼、侠脐腹痛、肠中切痛、肠痈飧泄、喘息、腹胁支满
【灸法】灸3-15壮
38、条口穴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当犊鼻穴与解溪穴连线的中点取之
【作用功效】主:足膝麻木、寒酸肿痛、足下热、足缓不收、不能久立
【灸法】灸3壮
39、下巨虚穴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在里穴与解溪穴连线上,条日穴下3寸取之
【作用功效】主:胃中热、肉脱、暴惊、狂喉痹、不嗜食、飧泄疝气、偏风胫肿
【灸法】灸3-7壮
40、丰隆穴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在下腿之外侧,条口穴外方1寸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胃热生痰、头痛面舯、喉痹、藏狂胸痛如刺、大小便难、怠惰、腿膝酸痛、腹痛肢肿、足清寒湿
【灸法】灸3-15壮
以上膝胫部穴位,主:下肢膝惭局部病及胃肠病
41、解溪穴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从冲阳穴直上1寸5分,足关节前面,靠伸趾长肌肌腱和伸长肌肌腱陷中取之
【作用功效】主:风气面肿、头痛目眩、嘴咳、腹胀,癫疾烦心、悲泣惊瘛、转筋霍乱、股膝胫肿、胃热
【灸法】灸3-5壮
42、冲阳穴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在足最高部,当第二、第三骨之间,践缝后五寸,动脉跳动处陷中取之
【作用功效】主:偏风面肿、口眼斜、齿齲、伤寒发狂、振寒汗不出、足痿跗肿、坚大、不嗜食
【灸法】灸3壮
43、陷谷穴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去内庭上2寸,当第延骨骨间缝中取之
【作用功效】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汗不出、振寒痿疟、疝气,少腹痛
【灸法】灸3-5壮
44、内庭穴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在第二、三趾的趾缝缘后方五分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四肢厥逆、腹满不得息、咽痛、口嗝、齿龋、鼻衄瘾疹、赤白痢疟不嗜食
【灸法】灸3-5壮
45、厉兑穴
【取穴方法】正坐踏足,在第二趾外侧爪甲角后方1分许处取之
【作用功效】主:尸厥口噤气绝、心腹满水肿、热病汗不出、疟不嗜食、面肿喉痹、齿龋、鼻不利、多惊发狂以
【灸法】灸3壮
上足部穴位,主:头面、鼻、目、口、齿、喉、足局部病以及脑病、胃肠病、发热病
以上是小编对足阳明胃经的全部穴位名及取穴方法和灸疗的作用简单介绍,后期会详细介绍每一个穴位的艾灸方法、艾灸功效及禁忌!欢迎关注艾之家园微信公众号,可随时查看穴位的取穴方法。
艾在路上,灸出健康。「艾之家园」为您分享健康快乐“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地址:http://www.aijiuzj.com/aijiuhc/79.html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书籍和经验分享,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您核实后再引用!
喜欢艾灸的朋友迎留言吧,我们互相交流学习!